朋友家的宝宝刚好8个多月,她说自家宝宝最近开始疯狂的扔东西,每次吃饭的时候,手上拿到什么就扔什么,勺子、玩具、甚至饭碗,有时候还有手里拿的正吃的手指食物。孩子对扔东西好像充满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了魔力,尽管自己三令五申的说不,训斥、打手,孩子还是会趁其不备,抓住桌上的东西就往下扔,扔完还要持续关注。朋友说,有多少东西能扔多少东西,有一次自己故意没有制止,桌子上几乎所有小手能够够到的东西都被扔了出去。
很多妈妈发现,当孩子进入8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开始喜欢扔东西,表面看来,这是孩子精细运动发育的需要,孩子的手腕更有力量,对于手腕的掌控感也在变得更好,但是这只是原因之一,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喜欢从餐椅上扔东西就认为这是坏习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多余的,这些动作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息息相关。
小婴儿为什么喜欢扔东西呢?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这背后的意义,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客体永存的概念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发现,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用布盖住孩子面前正在玩的玩具,孩子的目光会转移到其它地方,刘好像从来没有看到这个玩具。但是等到婴儿8个月大的时候,如果用布盖住孩子眼前的玩具孩子会自己主动的用手去掀开布来寻找玩具。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孩子8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开始建立客体永存的概念,因为他们的脑海中开始出现记忆,眼前的事物可以被大脑记住,所以孩子会开始寻找。
当8个月大的宝宝把玩具扔到地上的时候,他会发现地上的玩具就是自己扔下去的,为了确认这种关系,孩子会不断加强扔东西的训练和记忆,在这种不断的练习中,巩固有关客体永存的概念。
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婴儿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获得的,并不是后天人为的传授。而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探索。
在英国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研究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一米四高的高台,这个高台中间有一部分是用玻璃相连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想要从一边爬向另一边的时候,他们需要经过这个玻璃制造出的“悬崖”。
实验开始,先上场的是刚刚开始爬行的宝宝们,他们爬行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周,当宝宝看到“悬崖”另一边上妈妈的呼唤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爬了过去。接受挑战的3个宝宝都顺利通过。
接下来第二组宝宝上场,这些宝宝他们已经爬行了两周的时间,甚至更久,虽然妈妈在另一边不断的呼唤孩子的名字,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爬到玻璃制造的“悬崖”时,都选择了停止,不管是妈妈还是食物的诱惑,都不能让孩子继续前行。
研究者指出,第二组孩子虽然比第一组孩子多爬行了2周,但是他们已经建立了空间和距离的概念,这个“悬崖”让孩子形成了视觉上的距离感,因为害怕所以孩子拒绝前进。
爬行的经验帮助孩子们建立了距离和空间的概念,毫无疑问,爬行带给了孩子更多的探索,因为爬行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体验,比如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是不同的。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从餐椅上开始扔玩具的时候,是孩子在用物品在探索空间的距离,这是他们对空间距离感的认知,这种距离感需要一次次的亲身体验来转变成认知,所以孩子乐此不疲的通过扔来建立自己的距离认知。
我们说了,婴儿的认知建立来自于自己的活动经验。当孩子把玩具或者勺子扔下去的时候,他会发现玩具的声音和勺子的声音是不同的,为了验证这种不同,他会不断的扔下所有的东西,孩子逐渐意识到不同的物体声音是不同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物品声音更清脆,有的声音更沉闷。
在成人看来这些经验似乎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几次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经验才能内化为孩子的内部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会发现有的东西的声音很清脆,所以孩子更加热衷于扔同一种物品,比如勺子,这是他发现了勺子和这些物品的不同,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不小的进步。
很多妈妈发现,孩子喜欢扔东西,如果这些行为可以引起成人的关注,孩子会更加喜欢去做,我们说这是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力,很多人会说,为了制止孩子的行为,家长最好可以忽视孩子的行为,这样真的好吗?
引起家长的注意力目的是因为孩子天生有社交需求,如果盲目的忽视孩子的关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早期发育。
因为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天生需要社交需求,孩子与父母建立的关系将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
在《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神经科学家莎拉·劳埃德·福克斯使用一种特殊的扫描仪来分析刚刚出生一周的宝宝的大脑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刚出生的宝宝亚瑟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一种是人脸,另一种是机械玩具,仪器显示当人脸出现的时候,亚瑟的大脑供氧量明显增加,证明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加活跃,活跃的区域叫颞上后区,这个区域是我们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区域,是我们与人交流的区域。孩子只有一周,已经开始建立起日后社交的框架。
孩子的交际需求是为了日后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所以说孩子的社交关系建立始于母子关系。
研究者在半岁的孩子面前放上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当机器人说话的时候,所有孩子都会给出回应,或者是听不懂的语言,或者是动作来回应,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能够对父母的交流做出回应。
当孩子无意中扔出东西观察到母亲的面部表情或生气或高兴,总之孩子成功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当他们想要获得这种关注的时候,就会利用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社交需求。
鲁道夫·谢弗说: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龄,按特定顺序出现的发展任务,儿童需要在看护人的帮助下完成这些任务。任务出现的时间取决于遗传的影响,但是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儿童看护者的影响。强大的遗传动力是新能力的出现和功能住阿奴啊到新水平的第一作用力,但是无论遗传动力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看护者的支持、维护和促进,发展驱使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也就是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后天的影响决定着先天的遗传。孩子的成长和看护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客体永存”标志着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物体的位置转换和永久存在性。所以客体永存是孩子早期发育的重要里程碑。父母可以用的游戏来帮助孩子增加孩子短暂性记忆的发展。通过玩具摆放不同的位置,或者藏身于不同的位置来加强孩子短暂记忆的练习。
客体永存的概念会经历两个阶段,阶段一,我看不见你即你看不见我;阶段二,开始分清你我,认识到你和我的区别。
所以多孩子理解“客体永存”概念,也是在提升孩子的认知,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
想要孩子掌握空间距离的感知能力,除了让孩子练习扔东西之外,父母可以通过从扔到捡来锻炼孩子的空间能力。可以让孩子站在原地扔,扔完去捡,让孩子熟悉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让孩子从床上或者沙发上去扔东西,在爬到地上去自己捡起来,一上一下的距离感,让孩子掌握上下的空间距离。
还可以让孩子扔东西的距离不断的增加,坐在凳子上,坐在沙发上,抱起来,在不同的距离扔东西,再去自己捡起来,通过各种距离和空间的练习,增强孩子的空间感。
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自于探索的经验,想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父母需要提供足够多的不同的物品来让孩子进行扔东西。
首先,准备足够多的不同材料的物品,比如塑料、布偶、木头、硅胶、金属等,不同的物品扔出去的声音不同;
其次,准备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孩子来扔,比如塑料球、方形积木、多边形或者毛线球,不同的物品扔出去的状态是不同的,比如球会不停的滚动,通过这些对比丰富孩子的探索经验;
第三,通过对话,增强孩子的认知;抚养人需要帮孩子说出客观发生的事实,帮助孩子建立认知,比如球会滚动,但是三角形不行;金属的声音可比布偶的声音更大。
出生一周的宝宝会更喜欢人脸,整个婴儿阶段,孩子们需要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会逐渐扩大,而母子关系是我们与整个社会建立关系的基础,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
第一,做到及时回应不要忽视,很多父母认为想要让孩子停止扔玩具,就要忽视孩子的行为,恰恰相反,最好及时回应,用表情,用语言,支持与反对,赞成与鼓励,不管是任何情绪都可以表达出来。
第二,与孩子多互动。我们需要与这个世界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需要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所以孩子需要最基本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来自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让孩子把这种关系向外延伸,如果总是忽视孩子,孩子反而会切断自己的情感连接,拒绝互动。
很多父母总是热衷于早教,事实上,父母理解了婴儿出生前两年的重要阶段,就会明白真正的早教的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