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80岁的预期寿命算,人的一生要吃8万多顿饭,吃掉大约50吨的食物,而这些食物都要依靠我们小小的身躯去消化处理。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量的累加,逐年显现出来的,因此,这种影响也很容易被我们轻视。
有些不良饮食习惯,我们可能认为是微不足道或只是一种个人喜好,如口味偏重、偏好烧烤煎炸的食物、喜欢每天吃点零食甜点喝点饮料、习惯经常在外就餐等等。
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加以重视,每天都摄入多一点点的油、盐、糖、胆固醇以及反式脂肪酸、亚硝酸盐和食物高温产生的致癌物等,日积月累,我们就会因此患上严重的疾病。有些疾病可能会直接危害我们的生命,像脑卒中、冠心病、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等;而有些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龋齿等等。
饮食中过多的油、盐、糖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我们一定不能轻视。早发现,早改变,早受益。
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身结构的更新。肠道细胞每3天左右完成一次更新,皮肤每隔2到4周自我更新一次,而骨骼更新一次的周期大概是10年。依靠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素,身体每天要制造出新的肌肉、骨骼、皮肤和血液来替换旧的组织。因此,你今天吃的食物,就变成了明天你身体的一部分。
最好的饮食,是能够帮助身体制造和维持完好的骨骼、强健的肌肉、健康的皮肤和充足的血液,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钙、铁、锌、维生素A、C、D以及各种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像鸡蛋、清蒸的鱼虾、瘦肉、牛奶、新鲜的深色蔬菜和水果等等。如果膳食搭配不合理,食物中提供的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日复一日,人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人的身体需要摄入七大类、40多种营养物质。饮食的目的除了满足个人味蕾和能量的需求外,最重要的是要从食物中获取生命必需的营养素。因此,也就有了“合理膳食”的概念。这里的“合理”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解释:“合理 = 全面 + 均衡 + 个体化 ”。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必须要包含人体所需全部种类的营养素。营养全面是合理膳食的基础。这就像组成一部英文字典需要用到26个英文字母来组词一样,营养素的种类就好比这26个英文字母,缺一不可。如果字典里缺少一个字母“Y”,就无法拼写出带“Y”的单词。同样的道理,如果饮食中缺乏某种必需营养素,身体也会无法合成相应的物质,从而导致身体某些功能受损。
多样化的一个标准就是,每天的饮食种类要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虽然饮食可选择性很多,如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大豆制品、坚果类、畜禽蛋和各种水产品等等,但是,如果一日三餐没有计划,只凭个人喜好,临近吃饭时再决定吃什么,多数情况,我们也只会选择自己常吃的那几种。所以我们要养成制定饮食计划、做好每日饮食记录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践行食物多样化的原则。
饮食多样化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长期单一的食物会带来同类毒素或污染物在身体聚集的危险,如果间断吃这种食物,这些成分就能进一步被稀释。所以,即使面对某种很有营养的食物,我们也不应过度迷恋,而是要每天调换着不同种类的食物吃。
也就是说,在营养全面的基础上,各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某些营养素相互之间的比例要适宜。比如摄入的热量要与人的标准体重和活动量相匹配,如果摄入热量过多,就会导致超重、肥胖,从而增加各种慢性病的罹患风险。但如果摄入热量不足,会导致体重过轻,也会增加疾病风险。而且,除了摄入的总热量适宜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产能营养素之间也要保持6: 2.5 : 1.5的比例为宜。
有些人为了减重,饮食过分低碳水,甚至不吃主食,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碳水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和红细胞几乎完全依赖葡萄糖供能。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可消化碳水量不宜低于3两,如果摄入太低,人会变得易疲乏、爱脱发、情绪暴躁等等,对健康非常不利。
其次,饮食蛋白质的质量同样非常重要,除了总量要达标,每天优质蛋白(包含人体全部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摄入量一般要达到总蛋白的三分之二为宜,这样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利用。
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的设计,把每餐的食物分成四份,其中主食类和蔬菜类各占食物总量的约三分之一,鱼肉蛋豆类和水果类各占食物总量的约六分之一。同时,建议每天饮用纯牛奶,零食可适当选择各种坚果、酸奶以及其他奶制品。饮食总体原则就是热量适中,粗细结合,荤素搭配。
也就是说,具体到某个人每天吃什么、吃多少,要根据这个人的饮食习惯、年龄、身高及所处的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来精心挑选和搭配。所以,想要做到合理膳食,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身的营养需求,同时学习科学营养知识,了解各类食物营养成分,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美食的诱惑时,透过食物,看到营养,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膳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