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实行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把县域作为农村商业的切入点,改善县域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拉动内需,支持乡村振兴。我市认真落实国家政策,以服务为基础,切实提高县乡消费服务及文旅服务,了解县乡生活居民需求,为县乡消费注入新动能,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域面积8.6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5.36万人,人口密度24.8人/平方公里,乡村牧区人口居住分散,商业主体小,分布不均。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种经营,综合服务。以综合型超市、便利店为主,比如:食品和百货类一起售卖;专业店与服务一体化,化妆品和美甲、理发店或者家用电器和维修家电一起经营;寥寥无几的服装、鞋帽店主要经营老年人服装及小孩的内衣、鞋袜,以备急需;单品售卖一般集中在农资批发类商品且与租赁及雇佣一起经营,比如喷灌、农机类商品,附带租赁机械种地、收割。
2、商业主体分散,县乡村企业扶贫助农提振消费。我市西部区农村牧区居住人群分散更为突出,以鄂前旗为例,商业主体主要分布在敖勒召其镇占62.6%,其他三个镇占比为:上海庙镇19.2%,城川镇12.4%,昂素镇5.8%,商贸业种类基本齐全。全旗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农贸市场)3家。其中,1家农贸市场超亿元,对当地农村牧区的带动作用较大。全市县乡存在单位主要以种养殖、农村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为主。与央企、国企、民营企业签订长期框架协议,形成稳定供需合作关系,为农牧民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提振了乡村消费,帮扶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带动当地经济收入,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截止2022年2月份,全市种养殖大户6843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789户,农牧业企业1478户。
3、城镇主体下沉,县乡村通讯消费畅通。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服务型企业在乡村设点经营。以乌审旗为例,移动通信服务,全旗下辖61个行政村已实现全覆盖,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村覆盖率约90%。据不完全统计,全旗因自然村人烟稀少或牧区住户分散等原因造成信号盲区和信号差问题共计59处,存在信号盲区或信号弱问题共计6处。与运营商对接、协商,拟在全旗建设4G通信基站30座,已完成89.1%,基本解决了部分偏远地区、公路支线存在移动通信弱覆盖、信号盲区等问题,进一步解决电信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金年会棋牌官网不充分问题。
4、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线上线下消费通达。鄂尔多斯流通网络建设,东胜区最为发达,共有16个快递品牌法人与参照法人管理企业16家,分支机构48家,末端服务网点(快递驿站)251个。建成市级快递物流电商产业园2个,分别为东胜区宏业快递物流电商产业园与东胜区万基快递物流电商中心,其他旗区多为物流营业点。农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完善。2021年邮快合作进入604个行政村,覆盖面占82.1%。
伴随着旅游消费大众化的趋势,周末经济、周边游、打卡游、美食游等短途高频的旅游方式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上所占比重较大,我市文旅服务发展与国家文旅部提出的“中国乡村游”相契合。
1、休闲自驾游旅游景点服务逐步成熟。随着交通的便捷,私家车的普及,线上APP的繁荣发展使得选择自助游的人群越来越多,东胜的九成宫草原漫瀚文化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海洋馆和万家惠欢乐世界等热门景区受到大多数本地出游主体人群的青睐。新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体验感。恒盛兴汽车露营营地着力打造成五星级汽车露营营地,以沙漠文化特色为依托建设成自治区五星级汽车露营营地,建设游客交流活动场所、沙滩排球、篮球场、各类室内休闲娱乐设施、露天电影和露营地周边的沙漠探险活动、晚会、烧烤以及“亲亲大自然”体验旅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也在逐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注重在短途旅行内实现休闲度假,遛娃放松的目的。
2、“旅游+”模式,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实施行业引导,产业带动模式,把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做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利用“旅游+”模式,走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带动住宿餐饮业新业态发展。全市有29家民宿单位,年接待旅游人数约31.3万人。“旅游+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以旅富农、农旅融合,在旅游业整体产业中异军突起。目前,杭锦旗已申评自治区级农牧家乐接待户有14户。达旗共建成1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星级接待户,14个市级农(牧渔)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旅游+工业”支持工业园区、工矿企业、历史工业遗迹等进行旅游化改造,增加旅游服务设施,融入旅游观光、体验和参与功能。
3、文旅融合,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为深化当地地域文化,充分挖掘草原、黄河、沙漠、民族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黄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草原民俗、大漠风情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七星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以生态建设为主,以沙漠、草原、河套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城川红色景区纳入全区旅游网红打卡地、全区十大红色经典旅游线路;龙口镇大口村打造“红色旅游”区,建设集研学、实践、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以及红色革命文化展厅,为全域旅游注入“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乌审旗整合文博资源,建设乌审旗革命故事讲习馆、乌审旗综合博物馆,推动乌兰牧骑演艺厅(排练厅)、图书馆建设,推进广场鸿沁东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改造项目;向全国宣传推广乌审旗文博文旅线路。
一是农村快递市场薄弱,快递进村邮路、房屋,人员等运行成本高,民营快递企业进村积极性不高,已经进村快递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二是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对快递进村政策少,快递进村在资金、房屋、车辆通行等方面缺乏政策支持。三是快递物流电商产业园因占地面积大,租赁收入低,导致交不起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台引导性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继续挖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并进行修葺完善以前“老、危、旧”的遗址旧址,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交通设施、安全设施,扶持当地旅游资源配套相关牧家乐、度假村的建立运行,以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二是旅游市场培育尚不成熟,社会力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能力弱、数量少,招商引资难度大。道路交通、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缺乏大型旅游娱乐项目和高宿接待设施。三是乡村人才的缺乏阻碍了县乡文旅融合发展的持续性。游客对旅游景观的需求不断创新,结合民宿从建筑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参加建设。四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服务技能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事旅游专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项工作开展。
一是商业主体规模小,缺乏稳定性。以前旗住宿餐饮为例,规模以上住宿餐饮单位仅有9家,住餐个体户及企业主要以满足消费需求大众化的正餐、小吃服务为主,缺少特色正餐、地方小吃、团体供膳、食街排档等多样化经营业务发展,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酒店企业支撑。餐饮业经营户的经营现状缺乏稳定性和规模化,经营项目及经营地点等变化比较频繁,规模偏小,使得营业额和盈利率不够理想。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释放不足,拓展受困。农村消费滞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因地理位置原因,部分消费需求分流到了周边县市,使得农村消费市场始终难以做大。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较差,如商贸流通中心、大型超市等存在布局少、种类少的问题,特别是购物 “最后一公里”问题更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物价偏高,城乡居民 “同物不同价”。三是经营压力大,服务改善能力弱。企业经营没有创新优惠举措,宣传力度不够,税费压力较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减税降费政策优惠力度,提高行业服务品质需指导。
(一)落实政策,提振消费信心。落实政府出台的促消费政策,鼓励城镇企业举办下乡促消费活动,激发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提振消费者的信心,进一步搞活城乡市场商贸流通。
(二)深入调研,细化纾困政策。加大纾困政策解读,切实了解企业所需,政企共谋,推动消费服务市场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农村消费服务市场,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品质。
(三)推动产业富民,提高县乡居民收入。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盘活农村经济,带动居民增收。
(四)完善基础保障措施,促进商业建设发展。在商贸服务和物流方面,强化县城中心能力,发挥链接出城进村及出村进城的重要节点作用。统筹规范软硬件建设,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补齐农村商业短板。
(五)完善跨区域产销链条,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为电商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等服务,增强电商服务上行能力,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充分发展农村绿色产品特色。